一
過完年,微信的一條政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條政策被普遍解讀爲:提現要收費了,因爲提現這個動作銀行端有成本,微信扛不住。
不得不說,這個理解,并不完全準确。
二
關于提現這個動作,到底會不會在銀行端産生成本,還是要細讀微信的官方解釋:
有人說銀行對提現并不收取手續費,爲啥微信要對提現收費?
A:我們的成本産生來源于兩方面:1.銀行在第三方支付每次調用快捷支付接口時都會按金額收取手續費,2. 部分銀行在提現時會再次收取費用,在此次調整中,微信支付選擇承擔了所有轉賬的成本,而在提現時收取手續費成本。(引自微信公開課公号)
微信說:部分銀行在提現時會收取費用。這個“部分”二字,是比較取巧的。微信沒有說所有銀行。中國的銀行五花八門,有些地方上的小銀行(比如合作社轉過來的),的确存在這個可能。隻要有那麽兩三家小行要收錢,那“部分銀行在提現時會再次收取費用”這句話就是成立的。你不能用“工農中建招”這種去理解“部分銀行”。
重點是第一條原因:“銀行在第三方支付每次調用快捷支付接口時都會按金額收取手續費”。這話什麽意思呢?
三
設定這樣一個場景:張三給李四發紅包(轉賬、贊賞李四文章也可以)。再假定張三零錢包裏沒有錢,是直接從銀行卡裏付錢。張三從銀行卡裏摸出1塊錢,到了李四那裏,李四存入他的零錢包,回頭再提現。整個過程中,銀行在哪裏收費用?
答案是:張三。并不是李四。張三端有一個從銀行卡裏提錢的動作,銀行當然要收取費用。
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句話:銀行在第三方支付每次調用快捷支付接口時都會按金額收取手續費。
但微信糾結的地方是,它不能問張三要錢啊。如果問張三要錢,張三更跳起來了。我都掏錢了,還讓我再支付一筆費用?!雖然道理上是在張三端那裏産生了成本,但就是不能在張三端那裏收費,這涉及用戶心理問題。
能不能讓張三發一塊錢,然後李四收到9毛9分9厘?好像有點過于搞笑,雖然這麽幹,理也通。
沒法子,隻好讓李四提現的時候交一筆費用了。即便道理上講,李四端,隻有“部分銀行”腦子進了水會收取費用。
四
微信體系下,用戶收發紅包、轉賬、贊賞文章等一系列動作,的确都有銀行費用産生。這點真心不假。
但微信沒法把這事說透,或者說,它說了,可惜諸位不理。非要理解爲提現這個動作,銀行要收錢,銀行背黑鍋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更讓微信糾結的地方是,發發紅包,贊賞贊賞文章,都是碎錢。以我的個人經驗來看,我收到的文章贊賞數字,一般都在幾塊錢。這種碎錢,銀行收費用的方式是按“筆”收的。
碎錢的單位成本高,這是常識。不過,追問一句,這個銀行收的費用,總體數字大麽?
我前面舉的那個例子裏,有個假定,說的是張三發紅包的時候是從銀行卡裏提錢的。如果張三是從自己的零錢包裏發錢,理論上,沒有銀行費用産生的。
那麽,到底是從銀行卡裏發紅包多呢,還是零錢包裏發紅包多呢?騰訊自家的一份報告裏的數據是這麽說的:
好像是零錢包裏比例大啊!
五
所以,對于騰訊來說,有成本,但成本不是天文數字。騰訊是互聯網巨頭中的巨頭,這點成本,我想應該扛得住。
但它還是要收費了。有人說,這是在助攻支付寶啊。
支付寶在春節紅包時,拼命追求的是“建立關系”。前陣子我那篇講支付寶紅包營銷的文章,很多人底下留言是:集齊五福,我就删了那些link。
現在,我已經看到朋友圈裏有人說,以後支付寶轉賬給我哈!
你們用戶真難伺候。
六
我一直說的是,微信紅包,是個社交玩具,不是金融工具。紅包裏的錢轉來轉去,和金融其實沒啥關系,看着很熱鬧,但就是沒商業用途。微信前陣子推出了“零錢理财”,就是要把紅包往金融工具裏引。
提現收費,這個動作背後的意圖就是:你收了錢了(無論是紅包還是轉帳還是什麽公号贊賞),請在騰訊體系下使用它,比如購物,比如理财。
你提現出來,再到隔壁阿裏那裏去花錢,這事不行啊! 說到底,微信,确切地說,騰訊,缺少一個類似餘額寶的東西。
七
有人說,餘額寶利息低了,已經不再是成功的産品了。
說這話的,不懂金融。餘額寶是一個利息遠高于活期存款的“賬戶”:T+0規則下,随存随取随用,不是“賬戶”是什麽。
不要看到“餘額寶”三個字,就以爲這貨是“餘額”。這貨不是第三方支付的餘額,這貨是貨币基金,所以央行什麽第三方支付餘額消費一天不能超過五千的政策(讨論意見稿)管不着它。
貨币基金歸證監會管,不歸央行/銀監會管,餘額寶妥妥地打了個政策空檔。這個空檔隻有“保證赢”三會合并之後,才有可能被補掉。保證赢三會合并這事有沒有譜呢?好像又不怎麽提起了。
八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騰訊搞金融,自财付通始,也玩了很多年。但以前基本不算,真正崛起的時候,應該是第一次微信春節紅包的時候。
馬雲曾經說微信春節紅包是“偷襲珍珠港”,這話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偷襲珍珠港的,最後還是敗了。敗的原因就是:積累不夠,資源不足。
這是馬雲那邊廂的看法。在騰訊眼裏,結局未必就是敗。隻是,套用一句俗話,支付寶走過的路,财付通都得走一遍。
你們巴巴地都提現不肯花錢,這是不肯幫我一起來建立場景啊。我就出規則引導你們去花錢。
慢慢建場景就是。
本文作者魏武揮,新媒體的實踐者、研究者和批判者。文章原發于微信公衆号“ItTalks”,JIC投資觀察經授權轉發。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JIC投資觀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