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實體書店,不止于書
2022-04-24 新華社

4月23日,第27個“世界讀書日”在莺飛草長的季節如約而至。各地書店紛紛推出讀書沙龍、線上閱讀、主題讀書會、閱讀直播等豐富的文化活動。深圳書城南山城推出“尋找小小閱讀推廣人”線上活動、親子閱讀短視頻征集活動;建投書局聯合新京報發起“CBD閱讀生活節”;石家莊市新華書店啓動“新華新閱讀”系列閱讀推廣主題活動……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的書香文化活動更多在“雲端”湧現。事實上,熱鬧的活動背後,實體書店的生存困境仍切實牽動着每個書店人和愛書人的神經。根據2021年4月發布的《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産業報告》,2020年中國新開書店4061家,關閉書店1573家,新開數量是關閉數量的2.6倍。而在2019年,新開書店和關閉書店數量分别是4000家和500多家。

疫情重挫、技術變革、讀者閱讀方式和消費習慣的深刻改變等,對實體書店運營和管理帶來新挑戰。實體書店如何主動拓展新渠道、新模式、新服務?一些書店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轉型文化服務商

坐落于北京國貿CBD的建投書局·北京國貿店面積有2000多平米,并且在開業第一年就被北京市委宣傳部評選爲北京市十大最美書店

之一。

與其他分店遍地的連鎖網紅書店不同,成立于2014年的建投書局在全國主要有兩家旗艦店,分别是上海浦江店和北京國貿店。

“相比傳統書店,我們是把自己定位成特色化的文化服務企業。從這個角度,我們更注重書店品位的打造,而非盲目的店面擴張。”建投書店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權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據介紹,在創辦之初,該書店就确定了‘不止于書’的辦店理念,并沒有把自身局限在城市銷售商這個角色裏,希望可以承擔更多文化類角色,比如文化産品生産者和文化服務提供者。

該書店希望的路徑是,以書店爲平台,爲更多B端客戶提供文化顧問服務,以此作爲書店的營收點。“首先做好文化空間運營,把書店店面運營好,打造書店的專有文化調性,并以此爲切入點,用我們的創意、内容優勢去鏈接更多客戶。”張權說。

他進一步稱,文化顧問服務就是一個文化服務商角色,爲客戶提供多元化、符合用戶品位的文化服務。

截至目前,該書店的文化顧問業務已成系列,如思想智識系列、紅色主題系列、人文美學系列、品牌活動集合、青少年成長項目等等。策劃的活動内容涵蓋方方面面,如高端論壇承辦、大咖講座策劃、主題展覽策劃、文化空間策劃等等。

激活書店資源

在建投書局相關人士看來,書店的功能遠不隻是賣書,書店是一個可以連接優質資源的平台,出版、劇場、音樂、教育、财經、金融等資源的彙聚,使書店成爲各種資源的交叉點。而通過勤奮地組織活動,資源得以激發。

目前,該書店文化顧問團隊總共十人左右,北京國貿店和上海浦江店各五人,業務上根據具體項目,或合作、或各團隊獨立執行。團隊之間相互配合,在接到項目時,團隊内部會根據各文化顧問所涉獵領域,

成立單獨的項目小組,最終實現項目落地。

張權介紹,團隊會根據每月活動主題制定不同活動方案,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增加他們的活動感受力、現場獲得感,既能留住書店客流量,強化書店“網紅”效應,又能開發潛在B端客戶。

例如,對于今年“世界讀書日”,他們結合身處北京CBD的地理優勢,策劃了“CBD閱讀生活節”。該活動持續兩周,涵蓋生活美學、話劇、音樂、人文等諸多展覽,通過線上直播、線下互動,以主題展覽、沙龍講座、藝術體驗、人文行走等形式,邀請各行業社會名流及部分讀者參與分享閱讀體驗。

雖然這兩年書店行業整體受到疫情的影響較大,但該書店的文化顧問業務收入仍然在穩健持續地增長。張權稱,該業務給他們帶來的營收大約占到總體收入的40%,相對來講是輕資産的業務模式,也是未來轉型的重要方向。

把脈“大城市病”

在“書店+”模式下,坐落在北京阜成門南大街的自在博物書店則獨辟蹊徑,從自然出發,精準把脈當代城市人的“大城市病”。

“書店是2014年創立的,我們的理念是‘背靠自然、面向城市’,把書店作爲連接城市和大自然的橋梁。”書店創始人宋寶茹之前從事建築相關工作,因爲喜歡自然,便一步步打造出這家書店。她認爲:“向大自然學習這件事,是人類的一門必修課。甚至說,科技越發展,我們越需要自然。”

該書店将自然引入,爲喜好自然的大小朋友打造了适合他們的閱讀場所。每家分店或有室外花園,或選址在公園内,且室内從圖書到陳設,到處是自然元素。

在空間打造上,除了店内的1000多種3000餘冊書籍,還有礦石、貝殼、樹葉、昆蟲标本等“自然之物”,整面綠植牆的“綠意”自習室、牆壁上的畫家作品……結合外部花園或公園環境,書店将自身打造成

了一個身處自然的迷你博物館。

對于身處大城市的小讀者,這份“自然”魅力無疑讓他們流連駐足,而寶媽們也樂得讓孩子從遊戲中脫身去“學習自然感受自然”。

除了提供圖書、文創、咖啡、博物課堂等産品外,文化活動、空間租賃、博物繪畫售賣等業務也是書店的營收重點。宋寶茹透露,未來該書店将會是一個健康生活方式的全場景體驗店。“店裏有很多黑科技,比如環保書櫃、智能護眼的閱讀燈光、符合人體工學的閱讀桌椅等,在智能化及健康空間方面是一個突破。加之書店一貫的自然風格的環境、活動及産品,應該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地方”。

成爲學習場

2017年以來,複合型經營的網紅書店大量崛起,讓越來越多從業者似乎看到了實體書店的未來。

這些書店打破“以書爲主”的運營模式,往往跟随商業地産布局,從提升空間硬件的角度出發,在選品、内景裝飾、活動打造等方面普遍迎合年輕人品味,從“書店”走向“書店+餐飲”“書店+藝術”“書店+文旅”“書店+線下活動”等的“書店+”模式,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轉型。

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許多以往爆火的網紅書店開始走下坡路。據多家媒體報道,言幾又、誠品書店、鍾書閣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民營連鎖書店已經在全國各地關閉了多家分店。

在把脈網紅書店的落寞時,重顔值輕内涵成爲了衆多專家學者、從業者的普遍共識。“書店不僅要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還需要實現其思想價值和衍生價值。”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副總編輯劉佩英曾對媒體表示。

不少網紅書店更多地實現了“網紅”屬性,成爲一次性打卡旅遊景點。但當高顔值帶來的引流效果不斷減弱,盈利難成爲目前網紅品牌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何擺脫這種尴尬局面?張權認爲,書店不僅要給讀者提供舒适的閱讀環境,更要提供用心的産品和服務,用書店獨特的氣質和氛圍來吸引讀者,才能走得長遠。

百道網高級顧問、書店行業專家徐智明則對《瞭望東方周刊》提出了自己對行業未來的一種設想:“未來書店的核心價值,可能是成爲消費者的‘學習場’——通過各種書與非書的内容,閱讀與非閱讀的形式,服務于讀者的終身學習。”

徐智明表示,成爲學習場的書店,将在保持現有的圖書、文創、咖啡業務的基礎上,圍繞“終身學習/終身成長”,打造“學習付費”新業務,在營業時間内,全天候爲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收費的學習場景,讓消費者将線下付費學習這種特定的消費活動,與實體書店緊密關聯,從而獲得一個确定的規模增量。

同時,全行業合力開創一個與線上“知識付費”并列的百億級線下“學習付費”市場。未來,人們可以到書店聽課、到書店聽講座、到書店開讀書會、到書店上私教課、到書店頭腦風暴、到書店上自習……

徐智明認爲,書店提供學習産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書上的内容變活”的過程,作家、各領域專家甚至書店顧客,都可以成爲書店“學習付費”産品的講者。

“如果‘用一場電影票錢到書店聽一場講座’能夠成爲消費者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如果人們來書店聽講座的頻率和看電影的頻率一樣高,實體書店行業一定能像電影院線一樣紅火起來。”徐智明說。

Related reading
相關閱讀